首 页 >> 党员风采 >> 人物写真 >> 稿件

蔡建国:中日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

2016-04-12 16:33  来源:联合时报   

  

蔡建国在赴京参加全国两会的飞机上修改提案

  蔡建国: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同济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蔡建国日常事务繁多。2011年1月被调往上海市政府侨办工作,一方面在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为侨服务;另一方面兼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导,培养国际问题研究人才。在接受笔者专访时,他半开玩笑地说,这样他开展公共外交就有了双重优势,既做好侨务本职工作,又在培养国家化人才方面作出了努力。

  自上世纪80年代东渡扶桑伊始,将近半个甲子,蔡建国借助高校、政府、政协等多个平台,孜孜不倦推动公共外交工作,在为促进中外民间交流,他干得有滋有味。

  东渡扶桑讲好“中国故事”

  改革开放后不久,蔡建国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接待了许多来访的外国学者,在实践中他认识到国际间的交流十分重要。1987年4月,他东渡日本,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和民间交流的工作。蔡建国以顽强努力的精神在异国他乡刻苦学习和研究,在日本的庆应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多所名校从事研究及教学工作。

  研究近代史的蔡建国,深知加强中日友好关系的重要性。在学校的讲台上,他向日本学生讲授《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的语言与文化》《近代中日关系》等课程,介绍璀璨的中国文化和悠久的中国历史,讲述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教导学生要“为珍惜日中两国长久友好而正视历史”。他还利用假期带学生到中国学习和研修,让日本的年轻一代更多地了解中国,在脑海中形成对中国的感性认识。

  蔡建国多次通过日本的报刊、广播、电视,呼吁日本各界加强日中民间交流。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与日本政府官员、外务省官员、国会议员等政界人士进行对话,就两国友好交流交换意见。

  “我长期在日本任教,并担任社团负责人,深入当地主流社会,这对我开展公共外交是非常有利的。当时日本学术界是我工作的主要阵地,那些日本教授,都是在当地很有影响力的有识之士,做好他们的工作,去影响更多人,是我们开展民间外交的重要途径。”蔡建国称,他在日常交流中,注重以诚待人、以理服人,因此对于他的许多观点,日本学界友好人士均很认可,他在日本学界有广泛的人脉关系。

  盛年归国推动中日交往

  蔡建国在出国时曾立下决心:今日万里求学,明日报效祖国。2001年,他舍弃了日本一所大学的专任教授职务和高薪,毅然回到祖国,赴同济大学任教。自此,蔡建国致力于开展公共外交有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在他眼中,“促进中日友好交流”中的“促”字由“人”和“足”两个部分组成,也就是说,促进交流,需要人们脚踏实地走一走看一看,否则双方就会因为缺乏了解造成误会。在担任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亚太研究中心主任、日本樱美林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期间,他定期邀请日本的年轻大学生来华留学,学习汉语,体验中国文化。通过长期交流,这些学生对中国的印象逐步发生变化,态度更加友善。

  2009年,蔡建国受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托,作为“全陪”,接待了来华访问的土耳其大国民议会代表团一行。在介绍上海世博会筹备情况时,他发现对方并不熟悉即将举行的这次盛会,他就详细地介绍有关情况,通过宣讲使客人对此项工作有了深入了解。

  由于工作关系,蔡建国平时经常接触日本客人,但他们中的不少人都对上海世博会非常陌生。“日本举办过多届世博,国民具有浓烈的世博情结,上海又是日本近邻,按理说上海世博应该在日本产生巨大影响。但我几次访日都发现,很多当地民众对此还不太了解。”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世博、了解上海、了解中国,蔡建国在外事交往中不遗余力地宣传中国、宣传世博。

  时下,了解中国、重新解读中国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需求。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消除因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误解、偏见,民间能发挥积极作用,配合官方外交,在广交朋友之余为提升国家形象添砖加瓦。多年来,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蔡建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他看来,做好这项工作,光有热情不够,还要有技术、技巧,要充分利用长期积累的资源,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开展公共外交。“我们在交流时要多用心、用情、用力,了解对方民众的语言、文化习俗和心理接受能力,这是转变人心的必备条件。如果我们尽说高大上的话,只会事倍功半。要用最简单、最通俗、符合对方价值判断标准的话,去让他们自然地接受我们。”

  委员任期有限参政议政无限

  身为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蔡建国在政协的大舞台上积极参政议政。

  自从担任政协委员后,每年国庆之后,蔡建国就开始进入“提案工作者状态”,整个第四季度,他都会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搜集线索,撰写建言。他表示,选在这个时间段准备提案也是实践的启示,启动太晚,就没时间去调研、去核实,影响提案质量;启动太早,有些问题政府已经解决,再去建言献策就过时了。

  他的提案基本上都与自己从事的专业结合起来,因此言之有料、言之有理。提案主要集中在软实力建设,如法治建设、文化发展、社会环境和侨务工作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大多与公共外交、弘扬传播中华文化有关。“公共外交光靠经济支撑,是无法长久的,还是要依靠文化,把软实力建设好,公共外交就能顺利展开。”

  在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蔡建国递交提案,呼吁以“世博”为平台,大力推进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他表示,世博会是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化、文化多元化的态势下,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相互学习,有利于增进理解与加强合作。政府应珍惜世博会这个大好机会,推动文化团体、学术界、教育界积极利用各种机会相互访问、交流,并以举办研讨会等各种形式加强民间的文化交流和对话,以加深彼此的了解。

  这份提案受到高度重视,有力地推动了世博公共外交,同时被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广泛报道,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蔡建国也被媒体亲切地誉为“世博委员”。

  在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蔡建国又提出了包括加强华人华侨的中文教育与海外华文媒体合作等10条建议,借重华人华侨大力发展公共外交,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他认为,为了更好地依靠华人华侨开展公共外交,应当引导和促进华人华侨融入当地社会。同时,为了及时了解海外华人华侨社会的最新动态及需求,应该让海外华文传媒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应当主动加大与海外华文传媒合作,积极争取给予海外华文传媒更多支持和发展空间。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他敏锐地感到,社会环境体现软实力建设。2013年提交的“加强城管立法”的提案,被誉为这类工作的第一份提案,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凭这份提案,当年蔡建国被评为全国十个有影响力的代表(全国人大)、委员。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他认为,应该发挥海外华人华侨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用,他提出了华人华侨是“一带一路”的天然纽带和桥梁的观点,他指出,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中有大批专业人士,他们具有较高层次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了解祖国(祖籍国)和所在国的文化底蕴。这部分海外侨胞可以利用自身的海外经验和专业知识“穿针引线”,参与建设,将“一带一路”打造成文明交流、国家合作的和平通道与友谊桥梁。

  蔡建国说,担任政协委员的届数、年数是有限的,但关注国家建设和公共外交工作可以发挥的作用是无限的,“我们做好一个外国人的交流工作,他就可能影响周围的10个人;做好10个人的工作,就可能影响他们周围的100个人。正是这份使命感、责任感,激励着我们做好公共外交这份工作”。

在日本华裔青少年来华参加中华文化研习夏令营时致辞

  采访后记

  蔡建国老师的言谈,既有政界人士的沉稳,又有学界人士的严谨,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毫不夸张地说,与他交流之后,把他讲过的话记录下来,稍加整理,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但这并非采访中最令笔者印象深刻的。让笔者感慨的,是预约采访的过程。本来按照常理,应是笔者专门腾出时间,恭候采访对象。但蔡老师正相反,百忙之中的他,挤出三个采访时间,让笔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三选一”。

  与人方便,体现的是这位中日友好交流“大使”的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与人方便,你可以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让陌生人相互熟悉,熟人更加团结,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如此一来,不管你是开展公共外交,还是参加其他形式的交流,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链接:有关城管工作的“第一份提案”

  蔡建国提交的《关于完善和推进城管制度改革的建议》,建议应加快城管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管理制度。

  第一,完善城管立法。通过全国性的专门城管立法,明确城管执法机构的性质、编制,城管执法人员的身份,确定城管执法的职能职权、手段、标准、协调机制和城管执法队伍的建设培训等,用法律和配套法规的形式,给城管机构体制和城管执法体制以足够支持,使其能够独立前行。

  第二,健全城管执法人员招录管理制度。规范城管执法人员招录渠道、方式,明确城管执法人员应通过公务员考试公开竞争、择优录用。完善执法人员培训制度,提高业务素质和自身综合素质。严格监督管理,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坚持制度面前没有例外,对违反相关制度的人员依法依规进行处理,保持队伍的纯洁性。

  第三,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应大力推进城管执法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管执法权的集中,逐步走向城管综合执法。同时,应不断规范城管执法的综合职能,赋予城管部门相对独立的地位,防止出现地方政府随意把需要办的事、想要办的事、难办的事、没有人办的事等,都交给城管负责。